M37 (疏散星团)
外观
梅西耶37 | |
---|---|
觀測數據 (J2000.0 曆元) | |
分類 | I |
星座 | 御夫座 |
赤經 | 5h 52m 18s[1] |
赤緯 | +32° 33′ 02″[1] |
距離 | 4.511 kly(1.383 kpc)[1] () |
視星等 (V) | 6.2 |
視直徑 (V) | 24′ |
物理性質 | |
質量 | 1,500[2] M☉ |
半徑 | 20-25 ly |
估計年齡 | 346.7[1] to 550[3] Ma |
其他名稱(標示) | NGC 2099 |
相關條目:疏散星团、疏散星團列表 |
M 37(也稱為NGC 2099)是位於御夫座內富含恆星的一個疏散星團。它是御夫座內最亮的三個疏散星團之一,在1654年之前就已經被義大利天文學家Giovanni Battista Hodierna發現了。法國天文學家Guillaume Le Gentil在1749年重新發現M36和M38時錯過了M37。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1764年9月獨立的重新發現了M37,但這三個星團已由霍迪娜收錄在星表內。它在特朗普勒的分類法中屬於I、1、r或I、2、r。它的總亮度約相當於6等星,使用雙筒望遠鏡就可以看見,但看似星雲狀,外觀接近圓形。
從地球看M37,它相對於銀核中心,位於反銀心的方向上[4],估計它的年齡在3億4700萬年[1]至5億5000萬[3]年之間。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,500倍[2],擁有的恆星數量超過500顆[3],而大約有150顆的視星等比12.5等明亮。M37至少有一打的紅巨星,並且還活著在主序帶上的最高溫恆星在恆星分類上是B9V。在氫和氦以外元素的豐度,也就是天文學家所謂的金屬量,不是略高於太陽,就是與太陽相似[1]。
估計它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4,500光年(1,380秒差距)[1],星團的角直徑為24弧分,相對應於實際上的數值大約是20-25光年(6-7.5秒差距)。星團的潮汐半徑,外部的引力攝動對成員的軌道有明顯影響的距離,大約是46-59光年(14-18秒差距)。這個星團繞行銀河系的軌道周期大約是2億1930萬年,離心率0.22。這將使它與銀河中心最接近的距離大約是19,600光年(6,012秒差距),最遠的距離大約是30,700光年(9,417秒差距)。它離銀河平面最遠的距離大約是290光年(89秒差距),穿越銀河平面大約要3,170萬年的時間[1]。
星圖
[编辑]相關條目
[编辑]外部連結
[编辑]- Messier 37, SEDS Messier pages
- WikiSky上关于M37 (疏散星团)的内容:DSS2, SDSS, GALEX, IRAS, 氢α, X射线, 天文照片, 天图, 文章和图片
參考資料
[编辑]- ^ 1.0 1.1 1.2 1.3 1.4 1.5 1.6 1.7 Wu, Zhen-Yu; et al, The orbits of open clusters in the Galaxy,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, November 2009, 399 (4): 2146–2164, Bibcode:2009MNRAS.399.2146W, doi:10.1111/j.1365-2966.2009.15416.x
- ^ 2.0 2.1 Piskunov, A. E.; et al, Tidal radii and masses of open clusters,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, January 2008, 477 (1): 165–172, Bibcode:2008A&A...477..165P, doi:10.1051/0004-6361:20078525
- ^ 3.0 3.1 3.2 Hartman, J. D.; et al, Deep MMT Transit Survey of the Open Cluster M37. III. Stellar Rotation at 550 Myr,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, January 2009, 691 (1): 342–364, Bibcode:2009ApJ...691..342H, doi:10.1088/0004-637X/691/1/342
- ^ Pancino, E.; et al, Chemical abundance analysis of the open clusters Cr 110, NGC 2099 (M 37), NGC 2420, NGC 7789, and M 67 (NGC 2682),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, February 2010, 511: A56, Bibcode:2010A&A...511A..56P, doi:10.1051/0004-6361/200912965